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奉节书画展览会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奉节书画展览会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“诗圣”杜甫留下不少的名篇佳作,你最为喜欢杜甫的哪首诗呢?为什么?
最喜欢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……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
何等宽阔无比的胸怀,何等忧国忧民的情怀!
我曾开玩笑的回答过,时空穿越,请杜甫出任住建部部长,可解决年轻人的住房困境。就是由此诗有感而发的玩笑话!
谢谢邀请!我喜欢杜甫的《春夜喜雨》。诗中的“潜”、“细”这两个词用得太好了,至今没有看到有几个人能超越,颔联、颈联对仗精妙,“俱”,“独”用得恰到好处。全诗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,可是,句中没有一个“喜”字。
秋兴八首(选三)其一:玉露凋伤枫树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丛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。寒衣处处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。其四:闻道长安似弈棋,百年世事不胜悲。王侯第宅皆新主,文武衣冠异昔时。直北关山金鼓震,征西车马羽书驰。鱼龙寂寞秋江冷,故国平居有所思。其五:蓬莱宫阙对南山,承露金茎霄汉间。西望瑶池降王母,东来紫气满函关。云移雉尾开宫扇,日绕龙鳞识圣颜。一卧沧江惊岁晚,几回青琐点朝班。(在本诗中,诗人通过回忆往昔早朝的盛况,与自己凄凉的晚景形成鲜明对比,抒发了浓郁悲凉的今昔之感,以及对京都长安的思念和向往之情。...)
杜甫是诗圣,又被称为人民诗人,他的最具有人民性的作品无外乎《三吏三别》,而《石壕吏》又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作。
唐肃宗乾元二年(759年) 春,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。他离开洛阳,赶往华州任所。所经之处,怨声载道,民不聊生,这引起诗人的强烈震动,写下了这一组诗。
《石壕吏》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,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征兵抓人,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,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,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。
全诗主体部分用对话体表现,吏呼一何怒! 妇啼一何苦! 听妇前致词: 三男邺城戍。 一男附书至, 二男新战死。 存者且偷生, 死者长已矣! 室中更无人, 惟有乳下孙, 有孙母未去, 出入无完裙。 老妪力虽衰, 请从吏夜归, 急应河阳役, 犹得备晨炊。
第一句是吏的怒呼,后面全是老妇的哭啼。三个儿子上前线,已经牺牲两个了,家里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,儿媳妇因为要给孙子喂奶没有离开,但没有出门见人的衣服。家里只有我了,虽然已经老了,还能当炊事员,现在跟你们走,还能赶上做早饭。
这一段表现了下级官吏的凶残,兵役制度的黑暗,劳动人民生活极其痛苦还要承受战争带来的苦难。许多评论家都看到了这些,但有一点是他们都忽略的,就是劳动人民的自我牺牲精神。虽然一家三个儿子都上战场了,而且牺牲了两个,家里已经没有男人了,但老妇还是毅然决然地说:“老妪力虽衰, 请从吏夜归, 急应河阳役, 犹得备晨炊”,这是多么英勇的人民形象啊!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,人民对战争深恶痛绝,但同时他们知道,必须消灭叛军,平定叛乱,否则将会有更大的痛苦等待着他们,老妇应征人被迫的,但又何尝不是自愿的呢?
诗作的思想性是积极的,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,劳动人民的痛苦,歌颂了人民的牺牲精神,在艺术上也是成功的,主要表现在两点,其一是寓情于事,全诗没走直接抒情的地方,把满腔的情感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。“吏呼一何怒! 妇啼一何苦!”吏是“呼”,是“怒 ”;妇是“啼”,是“苦”,对吏的痛恨,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,对妇的同情,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就这样表现出来了!“三男邺城戍。 一男附书至, 二男新战死。”三男当兵,二男战死,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现实多么残酷!“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”,战争造成的伤害,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(比***盛世)可见一斑。
还有就是叙述语言的简洁。“老翁逾墙走”五个字,把老翁的动作描摹的活灵活现,有吏夜捉人”肯定不是第一次了,老翁已经训练有素了,这是多么深刻的讽刺呀!“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”四句话二十个字,把老妇被抓后家里老翁回家,孙母抱孙啼哭,作者与老翁告别,交待得清清楚楚。
总之,《石壕吏》是老杜洞察了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生活,与人民一道经历了战争的苦难,并与劳动人民同呼吸,共命运思想感情的忠实体现,是老杜作品史诗的典型范例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奉节书画展览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奉节书画展览会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